
2022/4/15
2023/5/1 更新Buffer功能/新上蓋照片
續上一篇[開箱] 終於湊齊三大件 – 訊源(1),AURALiC Aries G1簡易心得,這篇來談談COS D10
(買一送一,順便分享Crystal Connect Micro Diamond XLR訊號線心得)
前言上一篇有提過了,這篇直接進入開箱環節
開箱
COS Engineering D10為可韻公司2020左右推出的DAC,其實之前這台因為價格的關係不在目標名單之內 (當時鎖定20~30萬左右)
不過試聽了一輪 (7台DAC)後覺得懷疑人生,此時又回頭看看COS D10,想想各方面都蠻符合自己需求的
除了被吹爆可以上打50萬DAC以外(?),搭配AURALiC Aries G1不管在功能上還是預算上都算是很完美,省下來的錢還可以拿去換線材,不是一舉兩得嗎?
然後就收到這樣的大箱子了,用保險手提箱來當盒子真得頗有創意

箱子內保護措施做得很足,滿滿的保護泡棉
這設計真的蠻方便的,不管是送修還是要攜帶移動都可以使用。普通使用紙箱、保麗龍放久不是爛掉就是丟掉,還要再另外找包材運送

COS D10不管從包裝到機器本體還有遙控器,真的都是國外廠機的水準。一點土炮感都沒有,真的值得肯定
特別是遙控器質感非常之好。全金屬很有重量感,按鈕回饋感也不錯,比之前我綜擴Aesthetix Mimas的遙控器更好

終於見到本體,基本款的標配就是有耳擴和前級模組
(然後我都沒用過)
補充
耳擴: 後來試了一下,我覺得還行,不過聲音比較沒那麼凝聚,我個人還是覺得額外搭配ATH BHA-100表現較佳
前級: 意外的超過0db增益做得不錯,配合我的綜擴有調音的效果。前級增益越大中頻越凸出飽滿一點,線條感比較清晰,越小低頻和形體比較大。不過這應該是和我綜擴前級是真空管的關係,晶體放大vs真空管放大占比不同的影響,目前我是固定在+3左右取一個平衡
耳擴只有支援兩組平衡輸出,這點要注意一下。另外右邊的旋鈕除了調整前級音量以外,按下去是切換輸入,長按可以進standby模式

串流和唱放模組是需要額外加購的
因為我是買基本款,所以很可惜的無法比較Aries G1和串流模組到底差多少,哪個比較好聽
然後有個特別的Buffer功能,打開之後聲音會先進緩衝之後再撥放以減少jitter。所以會delay ~1秒左右,但要接電視外加已經弄了串流轉盤了就沒開
(後來測試開了真的delay很多,接電視完全無法用。聲音方面會比較圓潤一點,但也比較糊? 其實差異很小。可能我已經有數位轉盤了,double buffer基本上多一道工而已)
2023/5補充: 後來測試各種數位輸入,1 秒buffer reclock功能有幾個地方有改善
- 低頻會更清晰,包圍感和力道好一點
- 人聲凝聚度上升,毛邊會少一點
- 相對來說,人聲結像會小一點,比較縮起來的感覺
端子部分基本上主流輸入都有,但是要注意數位同軸他是使用BNC接口,一般的RCA頭要額外買轉接頭
(然後我的機器BNC輸入居然剛拿到就壞了…不過至少購買店家和廠商很積極處理,三天就修好送回來)

機器底下的腳墊意外的蠻高的,頗實用。其實買這台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他的寬度41.5cm剛好可以塞進我家電視櫃…

聽感
這次我只有使用兩聲道測試。裝一次大概要半小時弄來弄去真的太累了,實在懶得搬到耳機系統那邊了~ ~ (電視櫃設計真的要大一點)
靶機: Lyngdorf TDAI-1120
系統
串流轉盤: AURALiC Aries G1 / 線材: WIREWORLD Electra 7, Starlight 8 Cat8, SUPRA USB 2.0
DAC: COS D10 / 線材: Siltech 270p, 義大利A.R.T. RCA
綜擴: Aesthetix Mimas / 線材: Acoustic Revive 18000, 萬元入門喇叭線
音響: Focal Sopra N2
首先第一點就是COS D10的RCA輸出電平比1120小上不少,以我擴大機來說大概差了5格左右。如果想要直入後級可能要注意一下,不然至少用XLR輸出音量會大上許多
心得部分老樣子條列式
- 首先音場有變大但是沒有那種寬廣非常多的感覺,但是邊界感是屬於比較模糊的那種,感覺自然地向外延伸超出喇叭的邊界
- 樂器和樂器、人聲彼此之間的距離變遠但依舊清晰。定位和結像也好上一截,感覺空間中的流動感、3D感變好很多
- 背景黑,細節變多但不刻意。整體聽起來自然寬鬆,不會因為細節資訊變多就覺得吵雜
- 之前開箱Aries G1所提到的”場面感”或說動態更勝一籌。在管樂齊奏的時候即使大聲也感覺自然有序,是充滿空間但寬鬆的 (不過古典樂比較明顯,流行音樂響度拉爆DAC難救)
- 高頻延伸不錯,但低頻的層次感和細節表現更佳。他的下潛不是很強那種,但是細節很清晰,彈性也不錯
舉例: 鬼太鼓座 花や今宵の開頭猶如波浪般的鼓聲,之前只覺得轟轟轟。米津玄師Lemon前奏一點點的小鼓聲第一次明顯的發現到 - 人聲部分比起很數位感的1120圓潤許多,算是聽起來不會厚也不會薄的那種,但有幫我把換德律風根之後比較暈開的聲音減肥一點。但比起我之前試聽的其他DAC,這台感覺真的是比較直白一些
之前試聽過20~30萬左右的DAC基本上都有些比較有些自己的風格,像是WEISS DAC501甜美飽滿的人聲、Esoteric N-05XD非常好的解析和大音場、LINN Selekt DSM的柔軟、MSB The Discrete DAC的精緻和自然、Mola Mola Tambaqui的豐富與鮮活、Bricasti Design M1SE撥放DSD的流暢感
(AURALiC Altair G2.1沒對比不知道怎麼寫XD 另外以上因為系統都不同所以只是簡單參考)
COS D10在口味上就比較樸素一些,不算是那種對比之下會直接很抓耳的類型,但素質我覺得至少肯定是物有所值。不過對於我自己的系統來說擴大機已經有點染色,我訊源部分就是希望找這種樸實風格的避免整體過於濃厚或是往奇怪的方面發展
上次換真空管很明顯的改變音色和一點素質,這次換訊源則主要是素質上的提升。總之終於可以安心退燒了….嗎?

補圖,新上蓋

聽感沒有AB TEST,沒有什麼特別心得
是說要自己裝的話注意側邊要鬆開才裝得進去,不過現在買的人應該也不會有這種困擾才是XD

CCMD XLR訊號線
我只是想說DAC和綜擴都是全平衡設計,不去弄條XLR訊號線解放能力好像對不起機器,然後這酷東西就出現在我家了
是說明明是押金試聽為何給全新的根本居心叵測啊!!!
為何會選擇這條線? 單純就是因為很漂亮且好走線的關係,原本的A.R.T.訊號線有夠硬各種卡。另外其實我算是線材影響不大派,以前玩耳機的時候電源線1500換到7000說真的有點差但極小,唯一覺得差很多的是耳機線 (前述電源線完全是盲狙的)
總之進入正題,第一次的訊號線比較
方式是COS D10同時接RCA和XLR輸出到擴大機的不同組輸入,然後就可以直接用遙控切換比較了
(因為電平不同,用分貝計測試大概差6格左右)
CCMD明顯的凝聚度更好、聲音變得清晰,人聲稍微退一點瘦一點,但紋理更為清晰。音場擴展開來感覺沒有邊界的感覺更大,樂器之間的距離和定位都更好一點,感覺是俐落分明的。特別聽日語流行回去原線會覺得比較糊、是暈開來的,人聲稍微也圓潤一些
簡單來說就是音場變大、解析變好但是又有自然、細緻的感覺。另外還有一點是聲音的微弱的過度會更為完整和清楚,用A.R.T.的話會有種低到高音可以衝很高,但是中間那個聲音消失的感覺,聽起來少了點什麼

好啦結論就是這樣,為何不考慮更高階的CCRD? 因為要用在喇叭線上啊 (誤)…. 然後安心退燒

系列文章 (大概雙周更,最新清單請點這邊)
- [開箱] 客廳黨聲學改善提案,簡單聲學 – 移動式聲學版
- [心得] 美系中階喇叭試聽,Wilson Audio The WATT/Puppy, Magico S5 2024
- [開箱] 駐波剋星,PSI AVAA C214主動式低頻陷阱
- [心得] 音響試聽/家訪 – FB心得總集篇
- [開箱] 與藝術家的邂逅,Crystal Cable Van Gogh梵谷電源線
- [心得] 2024年中退燒,周邊升級總集篇
- [心得] 淺談三條電源線,Albedo Gravity I / CM指揮家1.0 / Live Cable S.P.C.
- [心得] 實力堅強! Fuyuki Cable 密米爾Mimir/ 瑟特爾Surtr電源線試聽
- [開箱] 差不多退燒,Aesthetix Romulus Signature真空管唱盤DAC
- [心得] 玄學系列,Metal-Force 避震貼片 / CMS 0.8腳墊 / Lessloss Firewall 640x / Kojo Crystal Ep & G地盒 / GLABOX Audio地盒
- [心得] 蹭聽仔又來了,30~40萬8台中高階DAC試聽簡單心得
- [心得] 2023 TAA Hi-End音響展簡單小記
- [心得] COS D10 DAC上位挑戰賽: Metronome Le Dac 2, MSB Discrete, Playback Designs MPD-6, Mola Mola Tambaqui
- [心得] 串流筆記 (3),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光隔離, Network Acoustics muon Pro 網路濾波, CMaudio Ultimate網路線
- [心得] 玄學系列,抗噪小物大集合: Furutech NCF Clear Line / Nordost QRT QWAVE / AudioQuest RCA Noise Stopper Caps
- [心得] 串流筆記 (下),Roon core直出 vs 串流機, 新串流協定Diretta, SPEC RMP-UB1
- [心得] 串流筆記 (上),Pachanko Labs Constellation Mini開箱, Roon Core對決
- [心得] 通透、細膩,流暢 – Albedo Monolith單晶銀喇叭線
- [開箱] 玄學系列,入門墊材簡單心得: TiGLON D-Ren Pro, TAOC SUB-HC50R, IsoAcoustics Orea
- [心得] 再次進化的溫潤之聲,REPP Audio Curiosity喇叭線/電源線
- [心得] Lampizator Amber 2 真空管DAC小記
- [心得] USB 隔離/Reclocker大亂鬥: Singxer UIP-1 PRO USB, Ideon 3R Renaissance mk2, SOtM tX-USBultra
- [開箱] Gryphon Essence前級、前後級西裝心得
- [心得] 高價喇叭試聽Part 2,Focal Sopra N3 / Focal Scala Utopia Evo / Stenheim 5SE @今韻音響
- [心得] 新世代高價喇叭試聽,Borresen Z3 / Perlisten S7t / YG Acoustics Vantage / Stenheim 3 / Magico M2
- [心得] 玄學系列,路由器佐線性電源 (FARAD Super 3 + 諾恩DC線)
- [心得] 來自峇厘島的Hi-Fi線材,Vermouth Audio Reference USB線/電源線
- [心得] 夫妻對決,Siltech Classic Legend 880P vs Crystal Cable Reference2 Diamond電源線
- [心得] USB線材系列,Esoteric 8N Reference USB / Transparent USB Digital
- [心得] 音響數位線沒差!? REPP Divinity AES, Curious Cables USB心得
- [開箱] 無堅不摧卻柔情似水,Gryphon Essence後級
- [心得] 線材系列,inakustik NF-2404 vs Nordost Tyr 2 訊號線 / Cardas Clear vs Nordost Tyr 2 USB線
- [開箱] 沉浸在音樂之中,Kimber Kable 8TC喇叭線 (同場比較Ansuz Speakz P2)
- [開箱] Puritan Audio PSM156 與電源處理器心得
- [心得] 高階擴大機試聽Part 2,Constellation Stereo 1.0, Gryphon Essence
- [開箱] Acrolink 7N-A2080 Leggenda XLR訊號線
- [心得] 電源線年末盤點暨Siltech 880P, Zonotone 7NPS-Shupreme 1開箱
- [心得] 高階擴大機試聽,Accuphase P-7500, Octave V80 SE, Pass X350.8, Vitus SIA-030
- [心得] E88CC/6922真空管比較,Sovtek 6922, Genalex E88CC, Telefunken E88CC, Siemens CCa
- [心得] Hi-Fi玄學系列,Puresonic AC-6電源線/Synergistic Research Purple (SR紫)保險絲與比較
- [心得] REL超低音進階攻略: 方向、墊材、線材、線性電源與DC線
- [心得] 2022 TAA Hi-End 音響大展@圓山飯店
- [開箱] 兩聲道超有感升級,REL S/812主動式超低音
- [心得] 器材試聽,古月AUDIO OMG-1真空管綜擴
- [心得] 線材系列,Swisscables Reference電源線, Cardas Clear USB
- [心得] Hi-Fi玄學雜談2,IsoTek EVO3 Gemini排插/Kojo Crystal E地盒/OBIT B-25腳墊
- [心得] 清晰、凝聚且能量十足,Ansuz Mainz A2電源線、Speakz P2喇叭線
- [心得] Hi-Fi玄學雜談,電源降噪/老虎魚Switch旗艦版/Hi-Fi保險絲/IsoAcoustics Orea墊材/Cardas架線器
- [心得] 線材試聽,REPP AUDIO Divinity全套專章
- [心得] 感性對決理性,Shunyata DELTA v2 NR電源線,Ansuz Speakz X2喇叭線試聽與量測
- [心得] 線材沒差(?) 五萬級距喇叭線對決! Crystal Cable Micro Diamond, Swisscables Evolution, Repp Divinity and Akurtek
- [心得] 2022,20~30萬7台中高階DAC試聽之旅
- [開箱] 終於湊齊三大件 – 訊源(2),COS Engineering D10 DAC
- [開箱] 終於湊齊三大件 – 訊源(1),AURALiC Aries G1簡易心得
- [開箱] 古典管初體驗,德律風根 Telefunken E88CC in Aesthetix Mimas心得
- [開箱] ISOAcoustics GAIA I 落地音響抑振腳墊,簡易心得
- [心得] Aesthetix Mimas開箱 / 重新擺位 / 25萬綜擴試聽心得
- [開箱] 法式現代美聲,Focal Sopra N°2
- [心得] 2021兩聲道音響試聽之旅 (系統預算40~50萬)
Pingback: [心得] 2022,20~30萬7台中高階DAC試聽之旅 • 鍵盤美食家週記
Pingback: [心得] 線材沒差(?) 五萬級距喇叭線對決! Crystal Cable Micro Diamond, Swisscables Evolution, Repp Divinity and Akurtek • 鍵盤美食家週記
Pingback: [心得] 感性對決理性,Shunyata DELTA v2 NR電源線,Ansuz Speakz X2喇叭線試聽與量測 • 鍵盤美食家週記
Pingback: [開箱] 終於湊齊三大件 - 訊源(1),AURALiC Aries G1簡易心得 • 鍵盤美食家週記
這陣子也在找尋訊源,原本是耳機系統DAC用M-DAC+已經不錯了,不過開始進入兩聲道後M-DAC+表現真的力不從心(擴大機我是直接買純後級… M-DAC+的前級是數位輸出前級動態等等表現被受限了)
原本也是尋找預算20-30左右的價位帶,但本身預計就是有想要另外搭配Aries G1做串流轉盤,最近才看到D10也有點興趣,剛好看到您的搭配跟我想的一樣,受益良多啊!
哈哈,希望有幫到你. 其實另一個找holo may配G1轉盤似乎也是不錯選擇喔
看您的文章獲益良多。想請教若純論DAC的部分,依您的意見,D10和weiss 501的素質是同一個等級的嗎(不考慮風格)?
沒有實際一起比較過,無法評斷~~ 而且價位也不太一樣,不過就印象中我覺得素質上差距可能不會到價差那麼大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