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7
正宗中的正宗,台灣國第一個發阿共歌詩德A18開箱文的人旁邊路過留 (?)
(借用一下GG大的梗)
最近對岸吹起一波AKM旗艦晶片AK4499的DAC熱潮,從版上很夯的Topping D90, 第一台AK4499 DAC Gustard A22到最近的S.M.S.L M400還有香榭麗舍最新版,皆是使用此晶片
這系列基本上普遍評價都不錯,ASR上面的評測數據也是頂天高,害得我換換病發作,只好花錢消災
本次的主角Gustard A18是A22的簡配版,除了體積較小以外價格也便宜。當時預購NT 12000而已還送高端保險絲,算是近期AK4499之亂中最便宜的機種
其實在買之前正是Topping D90正夯的時候,心裡萬般糾結。是要依循前人的經驗買有一定保證的D90,還是要買一個連耳機大家壇上都沒有心得的預購商品?
把D90的宣傳圖和A18的比對後,說真的看起來根本沒啥差。最後秉持著客家精神,買了便宜了7000的A18,並欺騙自己聽不出來那7000塊的差異 (?)
我覺得唯一差異比較大的是這台的輸出RCA 3 Vrms, XLR 6 Vrms比D90大上一些,然後沒有支援MQA
(D90是RCA 2/XLR 4Vrms)
開箱
接著就是開箱機器本體啦!
全金屬的外殼作工相當札實,體積雖然不算大,不過那重量拿起來和磚頭一樣,比想像中還要重上許多
後面板基本上該有的都有了,除了光纖輸入以外。另外用之前記得檢查是否改為台灣電壓110V,而開關左邊的小蓋子裡面是放保險絲的,超級難拆
剛入手為了檢查到底有沒有送高端保險絲和這個蓋子奮鬥很久,事實證明是良心廠商真的有放進去,但還是建議以後附個工具讓人拆那個蓋子
前面板就是顯示LCD、音量旋鈕和輸入切換而已,其他功能要使用遙控器調整。音量旋鈕手感還不錯,和相機上面的轉盤感覺有87分像,但說實在都保持在0db,也沒啥機會去動啦…
這台大概Run了兩周左右,來說說最重要的聽感吧!
耳機: Beyerdynamic T1 2nd
耳機線: 原廠平衡線
訊源: 電腦(CD轉FLAC) → benovo鐵殼2.0 → SUPRA USB
音樂: 日華語流行
耳擴: SMSL SP200 (XLR)
電源線: 千元等級隨便買的
舊器材: SMSL SU-8 (XLR)
第一印象
其實在剛開聲的時候就可以明顯感受到音場大了一圈、定位清楚許多且分離度增加。聽日語流行時雖然說還是擠,但是從捷運上下班尖峰時刻變成普通假日的擠度(?)
另外人聲相較之下向前許多,是我喜歡的方向。此外聲音也增加了厚度,令我想起DAC 10h的表現。不過高頻變刺了,齒音多了一點
Run in後
中間run in階段不知道是發生啥事,有段時間很難聽。一陣子之後感覺又回來剛開聲的感覺,但分離度、音場又更大了一點,廳堂感也變強(回音感)且齒音收斂了一些。大概就是成長10%左右的程度,不至於到天翻地覆的變化
常聽的歌曲來說:
- Aimer/I beg you: 副歌之處人聲可以很好的和爆棚的樂器分離出來,不會混成一團
- 茄子蛋/浪流連: 主唱的聲音終於沒有站那麼遠的感覺,多添增了一點韻味、聲線厚度有出來
- 和樂器樂團/千本櫻: 背景空間感超大,笛子啥的聲音定位和細節都相當不錯
- Olivia Ong/夢一場 Live: 毒性更強,現場演唱會空間感、撥弦的回響彈性增加
- 酸欠少女 さユり/それは小さな光のような: 一樣悲劇,刺刺刺刺刺QQ
不過總體感覺在多樂器/副歌激昂之處,整體感覺還是比較凌亂一些,也許需要大船SU-6來補強一下? 或是繼續升級DAC、耳擴之類的
其他比較
可能因為輸出比較大的關係,A18接上SP200的音量比我之前的SU8和M-DAC mini都要大上一截。如果SP200開High gain,幾乎是要用不偏音的最小音量去聽才行
試了SP200開Low gain音量轉大,比起來其實沒有差很多。感覺High gain感覺線條比較緊實,人聲密度比較高一些
另外藍芽輸入也比較了一下,感覺細節少一點、音場小一點,但也沒有差很多。藍芽和USB都是數位訊號而且LDAC傳輸速度很快肯定是腦擴作祟?
結語
SMSL SU8換Gustard A18絕對是有感提升。其實依據之前試聽的印象,A18的表現我不敢說上打幾萬元的產品,但至少物有所值且CP值很高,相當推薦!
(其實現在老了,耳機聽大概兩小時左右就開始聽覺疲勞,怎麼聽都覺得雜亂。最便宜有效的升級方法可能是酒擴阿XDD)
以下後記 (先承認我是盲測聽不出電源線、320/無損的木耳,以下僅為個人意見)
其實想要換DAC主要還是覺得之前換的SMSL SU8不夠滿意,上PTT發了T1 2nd 50k左右前端選擇,依照版友們的推薦去聽了幾台但一直遲遲無法下決定
先說中間先換的,為改善前端買了個benovo鐵殼2.0 4 Port Hub,還另外弄兩個排插把電腦/電器插座和音響相關器材都分流給不同壁插減少干擾 (租屋不敢亂動壁插)
其實說起來有改善,就是背景更黑、控制力好一點。但改善程度大概只有5%左右吧,最明顯的改變是齒音明顯降低
後來去試聽了幾台六萬內的DAC
- Nuprime DAC DAC-10H:
我覺得是走中性偏溫暖的走向,聽起來有細緻綿密的感覺。最大的差別是空間感和整個聲音的厚度明顯提升,人聲靠前不雜亂。其實我初聽A18想到的就是DAC-10H,配T1真的不錯
不過最後考量點,第一太大台桌子放不下。第二提升感好錄音30% 、爛錄音15%,邊際效益低一台要五萬多實在買不下去 - Chord Hugo 2:
其實是想買Qutest,不過不方便試聽只好聽一體機的版本。第一個感覺是音場感覺偏小,但人聲有韻味且靠前,聲音沒那麼刺激、偏均衡耐聽
其實就是感覺不錯,不過沒有那種一耳朵覺得很好聽很棒的感覺,當然也有可能是試聽的時候老闆坐在我正前方壓力有點大所造成 (?) - RME ADI-2 DAC:
和當時的M-DAC mini交叉比較了很久,提升程度大概10%左右吧。兩萬多的價差實在花不下去,木耳的幸福~
當然以上心得不排除是因為試聽都用筆電USB孔值上DAC沒有處理、且都用內建耳擴來評價,而家裡系統有獨立耳擴SP200所導致的聽感差異 (總之變因太多)
玩耳機系統真的好難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