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8/31
原本應該去完東京(2018/9)之後就要發文,又或是去完首爾(2018/11)後完成。但因為種種原因居然整整拖了超過半年才寫開箱… 厲害了我的拖延症!!
其實比起我嚴重的拖延症,Sony到現在還不發佈任何有關35 mm F1.8鏡頭的計畫才是真的罪大滔天!
我想大家都同意若要購買定焦鏡,35mm這個經典焦段基本上一定會購入。在擁有了FE 55 f1.8ZA、Batis 25mm F2和FE 85mm F1.8後35mm便是最後一塊缺了的拼圖

但Sony E mount上面的35mm選擇不多,先列出當初考慮的一些選手:
- Sony FE 35mm F2.8 ZA: 使用上符合需求,但是F2.8外加不突出的畫質表現,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Sony FE 35mm F1.4 ZA: 畫質沒話說,但是那體積和重量真的很巨,和35mm隨拍的需求背道而馳
- SIGMA 35mm F1.4: 上面那隻如果都不行,這支更不行
- SAMYANG AF 35mm F1.4 FE: CP值超高的選擇,但體積也是很巨
- SAMYANG AF 35mm F2.8 FE: 排除掉價格方面,我覺得Sony 35 F2.8應該略勝一籌
- Zeiss Batis 40mm F2 CF: 我買的時候還沒出QQ 而且我希望是買30~35mm的焦段
- Carl Zeiss Distagon T* 1.4/35 ZM: 需要轉接的M-mount神鏡,當初真的認真考慮去日本帶一顆。但是除了整套下來要價7萬左右(加天工)以外,轉接Sony機身的邊角崩潰也是一大問題,想一想還是沒必要花大錢買顆不能發揮實力的鏡頭
- Voigtländer 40mm F1.2 Nokton: 其實不買的原因就是糾結於40mm的視角,不然這顆鏡頭配上天工轉接環可以自動對焦體積重量都很合適。此外我記得Voigtländer 35mm有出好幾顆,但只有這顆畫質比較能打(也最貴)
其實列了一下好像也不少,但還真的找不到一個大小、重量和畫質皆平衡的35mm。最後在各方面的權衡之下決定犧牲AF的便利性,換上體積、重量、畫質還有顏值都屬上乘之作的Zeiss Loxia 35mm F2
目前蔡司無反相機系列的外盒包裝都差不多,同之前開箱過的Batis 25mm F2故就不特別拍照,直接看鏡頭本體吧!
外觀

首先說一下這顆鏡頭的設計。不同於目前蔡司無反定焦鏡主流逆望遠Distagon結構,Loxia 35mm F2採用的是Biogon結構
若說Distagon設計的優勢在於不管什麼光圈之下都能保有銳利的畫質,但代價為較大的體積和畸變。Biogon的優勢則是在於能在近乎無畸變的情況下依舊保有銳利的畫質表現

聽起來好像完勝Distagon? But就是這個But!! 由於Biogon結構鏡後距太短的緣故,在數位相機上會產生嚴重的邊角崩潰和暗角。光圈開越大越嚴重,縮光圈可以改善
我想這也是為何目前蔡司無反產品線之中,只有唯一那麼一顆Loxia 35mm是採用Biogon結構的原因。當然後面會有實拍照片看看這顆特別針對E mount優化的鏡頭,是否真的有改善Biogon結構的致命缺點
(Sony 35mm f1.4 ZA, Batis 25mm F2和Batis 40mm F2 CF都是Distagon結構)

首先是外觀總覽,蔡司鏡頭在同一產品線上有著一致的設計語言。與Batis系列圓潤飽滿的設計不同,Loxia走的是簡潔方正的路線。雖然和所謂的老鏡設計風格不同,但是感覺上就是和現代鏡有不一樣的魅力,可能是源自那充滿質感的金屬鏡身吧!
(Loxia全系列我記得都是52mm的口徑)
身為手動鏡,鏡身上面的對焦環和光圈環就很重要了。和常見的光圈環在外對焦環在內設計不同,Loxia系列是反過來的,說實在一開始真的有點不習慣阿
而為了提升對焦環使用的順暢度和手感,基本上鏡身有一半左右的部分都是對焦環。這樣的設計有利有弊,好處是對焦時有較好的手感,缺點則是整個鏡頭都是屬於可以轉動的狀態。除了容易誤觸以外還會導致遮光罩無法直接轉下來,因為沒有可以固定的施力點,除非你把對焦環再轉到底一次才行
其實我對於這顆鏡頭居然是外對焦的設計蠻意外的,我還真的沒有用過外對焦的鏡頭,轉動對焦環的時候鏡頭會逐漸伸出。雖然對拍照影響不大,但是對於拍攝影片來說呼吸效應會蠻明顯的
Loxia 35mm鏡組為6組9片,而非弧形的光圈葉片造就了漂亮且尖銳的星茫,一般來說大概縮到f4就很漂亮了

在鏡尾的部分在連接處有著藍色的防水橡膠圈,增加了防塵防滴的能力 (是說Batis系列同樣防塵防滴,設計卻完全不同)。此外鏡尾左邊的小小一字螺絲是DeClick功能的開關,可以切換有段/無段光圈方便錄影使用

最後是與A7R3的合體照,這大小和設計真的是顏值100沒話說!!! 是目前擁有鏡頭中最好看的一顆。而且除了體積小以外,只有340g的重量可謂是普通出門隨拍的絕佳搭配。最大的缺點就是手動對焦吧! 只好當作練習徠卡來拍了 (誤

測試
以下測試非專業,就是給大家一個參考
因為我本身沒有其他35mm的鏡頭,只能拿出屬性上勉強最接近的Batis 25mm來比較。Batis 25雖然略輸最新出的Sony 24GM但差距甚微,我想還是足夠做為一個比較的標竿
以下測試為架腳架後使用A7R3在同一個地點用Loxia 35和Batis 25拍攝。下圖紅框處為放大區域,分為中央、畫面二分之一和邊角,畫素700*400左右
原圖可以在Flickr上下載: https://flic.kr/s/aHsmBN6B3e

以下比較左邊為Batis 25,右邊Loxia 35。光圈由上而下分別為f2、f2.8、f4、f8
中央
我們可以看到在拍攝遠景的時光圈全開的L35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像是蒙上一層美肌濾鏡一般連顏色都有點跑掉了(應該是色散?)
但好消息是只要縮一點到f2.8畫質就改善非常多,f4之後和f8基本上沒什麼差距。相較之下B25表現穩定,即使全開也不差
(L35全開我確定有對到焦,因為我至少拍了四張都是這樣…)

畫面二分之一
說實在比非中央區域根本是對L35公開處刑,在大光圈的情況下畫面二分之一左右的畫質就崩潰的像是水彩畫一般,直到f4之後才比較能看。B25大概全開就贏L35的f4了…

邊角
其實最邊角的部分倒是差距沒有那麼大XD 因為B25的邊角表現也不是很好,看一看都差不多慘這樣。不過兩支鏡頭都差不多在f8左右可以到達不錯的畫質

結論上來說,對於拍攝遠景上L35至少光圈要縮到4左右才會有比較好的畫質
Biogon結構在數位相機上邊角畫質崩潰的問題,即使在針對E mount特別設計的Loxia 35上依舊存在。雖然我沒有原版的ZEISS Biogon T* 2/35 ZM來比較改善多少,但畫質的減損是顯而易見的
但要特別註明那是在A7R3超高畫素的情況下去裁切一小部分來比較,如果不是數毛黨火眼金睛其實看整張照片是不會有那麼明顯的感覺。另外近拍的部分L35其實不會那麼慘,但我就懶得去拍比較圖了XD


心得
雖然看過前面畫質測試之後可能會覺得這顆鏡頭表現不如預期,不過畫質表現不是只有展現在解像力上,發色、散景、變形控制、色散抑制還有使用感受等也是評量指標,接下來就直接看看實拍照片吧! (照片有經過修圖處理)
先說說喜歡的點吧!
變形控制
第一個當然是Biogon設計的優勢,變形控制。對於我這種線條一歪就渾身不對勁的人來說,這顆鏡頭拍出來就是橫平豎直

即使因為當下拍攝角度不正確稍微有導致歪斜,在LR之中都可以很簡單的修正

LR裡面也有內建Loxia 35mm的修正檔,如果有使用過的話就會發現這顆鏡頭其實對於變形是沒有任何修正的,可見這顆鏡頭的變形控制之好
(不過暗角倒是修正很多,根本邊角打亮0.5EV)

當然不排除是35mm這焦段本來在設計上就不容易產生畸變。但容易拍出方正的畫面總是件好事,特別對我這種喜歡拍建築物景觀的人來說,相較於Batis 25在後製處理上省了不少心力

顏色表現
優異的顏色表現也是這顆鏡頭的特色之一。與Batis系列比較清新低對比的風格不同,這顆鏡頭的發色是蔡司著名的濃郁風格

雖然說顏色濃郁對比強烈,但是在顏色的層次上依舊非常的好,階調過度柔順細膩,在後製方面只要稍做調整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若要比較的話和Sony FE 55mm f1.8ZA尤為明顯。雖然這顆鏡頭的畫質表現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優異,但是在光比強烈的環境之下對比很容易爆掉導致暗部太黑很難救回,而L35則是可以在保持濃郁色彩和對比的情況下留住暗部細節

不過現在Sony新的GM系列基本上也開始走向柔和路線,感覺又有點不一樣了啦

即使不是藍天白雲,對於光線、顏色的表現力依舊強悍

其實這顆鏡頭拍出來的照片,也意外的適合轉為黑白

去東京的那幾天幾乎都是陰雨中度過。雖然L35在陰天的表現不差,但其實還是轉成黑白會更有風格一些

星芒
美麗的星芒可以說是手動鏡額外的特色之一,基本上在這追求柔順圓形散景的主流世道之下幾乎沒有自動鏡會往老路走使用非圓形的光圈葉片,但手動鏡就不一定了
像是Voigtländer鏡頭那刺到不行的星芒就有很多的愛好者,當然Loxia系列的星芒也不會令人失望

L35呈現出來的是乾淨漂亮的十字星芒,不會像是海膽一般或是有暈開的感覺,就是實實在在的十字星芒

此外在而且f4左右星芒就很完整明顯了,對於夜晚手持街拍特別適合。另外順便提一點,這顆鏡頭夜拍立體感特別強烈,輕易就能捕捉到城市夜晚的靜謐與氛圍

街拍
先說結論,其實”對我“來說這顆鏡頭並不是那麼適合街拍

當然在體積、重量甚至是畫質上的確是優秀的沒話說,但最大的原因就是手動對焦

手動對焦真的比想像中還要難以駕馭,這邊提一些我覺得不方便使用的點
- 使用泛焦的方式不是單純把對焦環轉到無限遠就好,還是要依據情況轉回一點,即使光圈開到f8只要有差基本上就是整個畫面模糊不銳利
- 對焦環設計方便你精細的對焦,所以行程很長。如果想要拍攝中距離的目標你就要轉很多才能到定位,調到準焦要花費一些時間
- 大家都說峰值對焦很方便,但是我覺得真的只有大概而已。如果使用A7R3放大看準度大概不到20%,真的要準焦要使用放大對焦確認才是真的準
- 承上一點,使用放大對焦基本上預設就是正中央放大,要對中央以外的點都不太方便
- 另外Sony LCD真的很爛,在戶外白天環境下使用LCD放大對焦根本看不清楚。我個人幾乎都是全程使用EVF,但是一陣子會眼花XD

所以可以發現到我這些街拍照片有個共通性,幾乎都是利用泛焦或是陷阱對焦來拍攝

而且幾乎都是晴天光圈固定f8、陰天f5.6和晚上f4以求主體一定在景深範圍內並獲得較佳的畫質

使用手動鏡之後才知道所謂”老鏡慢拍“是怎麼回事。當然熟練之後速度可以加快,但對於用慣自動鏡的我來說還是麻煩。認真佩服使用大光圈手動鏡街拍的大師,真的不容易
(就像能夠用搖桿流暢玩射擊遊戲的人,我也是非常佩服)

如果遇到突發的情況想要拍攝中距離,使用峰值對焦大概就會像下面這張。在LCD照片預覽看起來有準焦,但放大完全是個模糊

當然我也有試過先大概調好焦距盲拍,恩… 還是算了吧!

當然我認為的缺點對擅長使用手動鏡的人完全不是問題,只是要提醒那些已經習慣自動鏡想要嘗試Loxia系列的使用者,適應手動對焦是有陣痛期的

美食
雖然說對街拍不是那麼的適合,但對於拍攝食物來說這顆鏡頭就是神鏡了

近拍時優異的畫質、漂亮的發色表現讓原本就好吃的美食看起來更美味了

30公分的最短對焦距離雖然說沒有特別優秀,但是對於拍攝食物來我說覺得是綽綽有餘

而因為食物不會動而且距離近好對焦,所以手動對焦也不會是個問題。特別是手動對焦更容易讓你去思考一下應該把焦點放在哪邊,去強調你想要呈現的部分

終於來到最後一部分
人像
說真的我也覺得這顆鏡頭不適合人像拍攝(到底適合什麼),因為L35最大的缺點都不利於人像拍攝

- 大光圈的情況下只有中央畫質較佳
- 手動對焦
- 不好看的散景
通常拍人像就是開大光圈讓背景虛化凸顯主體,但是前兩點會讓構圖受限於中央構圖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選擇性比較小。另一點則是這顆鏡頭的散景還真的沒有很好看,沒有奶油也沒有完美的圓圈,另外依照我前面所說的拍攝習慣還真的沒什麼機會有散景就是…

說真的光圈全開手動對焦拍攝人像還真的需要一些技術,在中距離隨便手一抖或是model動一下焦點就跑掉了。然後站在那邊對焦環轉老半天終於對好焦但換成構圖跑掉真的心累,此外對焦太久model也會不爽(?)
這邊再次佩服使用手動鏡拍攝人像的大大,特別是那種拿50/85mm f1.4全開拍攝的…

結論
總結一下優缺點
優點:
- 體積小、重量輕,非常適合隨身使用
- 高質感的金屬鏡身和遮光罩,顏值一百
- 濃郁鮮明的發色、柔順的階調表現
- 優秀的變形控制,幾乎零畸變
- 乾淨漂亮的十字星芒
缺點:
- 光圈縮到f4之後非中央的畫質材比較能看
- 散景略為雜亂,並不柔順奶油
- 手動對焦
其實這顆鏡頭的優點很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世上沒有完美的鏡頭,只在於你能否接受該鏡頭的缺點並發揮優點創造出最好的作品
在E mount系統35mm還沒出現殺手級鏡頭前Loxia 35的確是個還不錯的選擇,我個人是還蠻喜歡這顆鏡頭的。但是除非你和我一樣看到純蔡就失心瘋想買,或是對於手動對焦非常在行可以忽略這項缺點,不然建議還是買個FE 35mm F2.8ZA頂一下或是看看新出的Batis 40mm F2吧!
(恩… 希望下一顆開箱會是FE 135mm GM)
Flickr相簿: https://flic.kr/s/aHsmBN6B3e
過去開箱與心得:
記錄生活的廣度,Zeiss Batis 25mm F2開箱/心得
M43超廣角視界,Kowa Prominar 8.5mm F2.8開箱與心得
M43最強,Panasonic Leica DG Nocticron 42.5mm F1.2 ASPH. “夜之冠”開箱與簡易評測
最後再放些實拍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