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3
Zeiss Batis 25mm F2自2015發售以來評價一直不錯,但是討論和開箱文意外的並不多。入手接近兩個月期間還剛好去了一趟日本賞櫻,來寫一下我對這顆鏡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吧!
此外Batis 25也是我換系統後的第二顆鏡頭,這篇也算是接續前一篇[開箱] M43到全幅,Sony a7RIII初步心得與比較的第二章
開箱
在購入A7R3+FE 55 F1.8ZA的組合之後,立即性的需要便是一顆適合生活隨拍使用的小廣角。當時考慮過很多鏡頭,像是大部分人會優先考慮的FE 24-70GM或是廣角吃到飽FE 16-35GM。不過實際試用之後,那體積和重量實在不能稱作是隨拍使用。且因為太久沒有使用變焦鏡了,現在反而有點怕怕的感覺XD 後來還是往定焦方面去找 (女友表示:說好的換全幅就不用在那邊一直換鏡頭呢?)
在定焦方面原生E環自動鏡選擇其實也不多,扣掉一樣體積巨巨且很貴的FE 35mm F1.4ZA以外,若以畫質來論我想選擇也只剩Batis25 F2了吧! 雖然說DXO的評測具有爭議性,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少可以證明Batis25 F2的光學表現絕對不俗且名列前茅
(我真的不認為FE 35mm F1.4ZA會輸Batis25 F2,至少看評測和樣片是這樣覺得啦)
接下來開箱吧!
現在蔡司不管哪個系列的包裝都差不多,簡潔的白色盒裝、與鏡頭相同大小的示意圖與精美的小藍標
(不知道為何Batis 25似乎一直處於一個缺貨需要預訂的狀態,當時在台北問了幾間店都沒有,不知道是這顆鏡頭賣太好缺貨還是賣太差導致店家不願意進貨呢!?)
內盒上是精美的鏡頭結構圖,Batis 25採用常見的Distagon廣角結構
打開蓋子後是在藍色泡棉保護下的鏡頭本體和遮光罩
蔡司現代鏡除了Loxia系列以外都是走一個圓潤風格,有別於正常鏡頭方正直線的設計而是採用弧線型的外觀。鏡身和遮光罩皆採用塑膠材質以達到輕量化的目的,也因此質感和全金屬系列的Loxia相比略差一些,特別是遮光罩質感比Sony原廠還不如且容易刮傷。除此之外還有那個為人詬病很容易沾灰塵的對焦環,不過清理上我是覺得比想像中還容易,通常拿條濕布轉一圈就蠻乾淨了 (沒有A7系列的眼罩難搞)
另外要特別提的一點是鏡頭蓋。這蓋子的卡口蠻深的,如果使用B+W XS-PRO保護鏡的話會沒辦法完全卡上去。可以參考下圖左邊那張照片,可以看到蓋子有種沒蓋好的感覺,不是沒蓋好而是卡不進去阿!
Batis系列最大的特色莫過於那潮翻的OLED景深指示器了,但由於我都是用自動對焦所以用到的機會也不多,畢竟在預設的情況下只有切換到手動對焦模式OLED才會開啟。不過也可以透過轉動對焦環來設定常開/常關/標準模式,說真的我是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剛好在網路上看到才知道這件事,真的是很炫
會想買這顆是因為看上他的輕便,雖然重量只有335g長度也比FE 55 F1.8ZA還要短。但其實這顆鏡頭比想像中還要來的“胖”,和FE 55 F1.8ZA相比根本是個矮肥宅。也因為他胖所以搭配A7 3代機的加深握把會讓手指特別卡,特別是鏡頭釋放鈕會特別難按。不過只是小小的困擾,用一陣子之後就可以習慣了 (其實全部Batis系列應該都一樣胖才是)
各級光圈的畫質表現和耀光色散等比較我想網路上都有評測,這邊就來說說我個人的使用心得吧!
心得
先談談談25mm這個視角
其實我對於25mm這焦段相當陌生,在M43系統我的主力是Pana 15mm f1.7等效焦段是30mm,另外一個比較常用的是等效28mm的GR II。我的購買目標是小廣角人文鏡,雖然在用GRII的時候就有感受到28mm視角和30mm的不同和變形,不過當時不以為意想說再少個3mm應該也還好吧。但實際使用才發現25mm對我來說不是小廣角而是真正的廣角鏡頭,在視角和變形上我都不太能夠習慣
其實對於我的需求來說35mm才是解,35mm和30mm在使用上對我來說差不多,但是30mm和25mm倒是天差地遠。當然35mm VS 25mm差異就更巨大了。下圖是我站在同一的地點分別用Loxia 35mm和Batis 25mm所拍攝的比較圖
(用了一段時間後受不了跑去試35mm這樣)
當然視角的差異可以靠裁圖來克服,實際上使用上我覺得最不習慣的點是透視和變形,下面用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展示,55mm VS 25mm。對我來說25mm在拍攝建築物上非常之難用,因為我就是個喜歡橫平豎直的人。當然這點也可以靠後退走位和後製克服,但是使用起來就是沒有那麼直覺
因為透視和變形,所以拍攝時要特別特別注意水平線和是否在被攝物的中央前方,不然整個畫面一歪就會出現連後製也不好處理的歪斜變形特別是建築物。說實在我過去在用M43 15mm F1.7甚至是Kowa 8.5mm F2.8(等效17mm)的時候從來都沒有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是這顆鏡頭的特性還是單純視角不習慣
另外我也覺得我的相機水平儀怪怪的,每次對齊之後拍起來還是歪歪的,各種拉線拉到吐血
還有一點就是鏡頭本身的失真(桶狀變形)其實蠻明顯的,不過這點可以靠開啟機身補償和LR的鏡頭描述檔解決比較容易一些。要特別提醒的是裝上A7R3後陰影和色差補償都會自動開啟但是失真補償卻沒有,記得要去選單裡面設定
當然上面說了那麼多關於透視與變形相關的問題好像很難用,但其實都是有辦法解決的。反過來說如果在空間限制之下也只有比較廣的鏡頭才能夠拍到完整的元素,而我覺得25mm反而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焦段
說說顏色表現部分
大家都讚賞蔡司鏡頭的發色獨特是Sony原廠鏡無法比的,由於我個人幾乎不用直出照片(其實是不會調機身設定)所以對於直出顏色好不好不清楚。但是不可否認這顆鏡頭的顏色我認為比FE 55 F1.8ZA還要討喜,也比較好調整
(後面的照片皆有使用LR後製)
該怎麼說呢? 應該說是保持顏色鮮艷明亮的情況下反差不會太過於強烈,在大太陽下尤其明顯。同樣的場景在高反差的情況下55 F1.8ZA暗部會顯得特別黑,即使RAW檔也是一樣。反之Batis 25就可以提供較為自然的暗部對比和階調。當然我沒有真的同樣場景拍兩張來比較,只是在修圖過程中感受到而已
某方面來說就是拍起來感覺比較柔順一點吧
在人像部分的表現我覺得相當不錯,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有這是顆廣角鏡而非30mm上下人文焦段的概念,盡量不要把人物放在畫面的邊邊,除非你想讓他看起來變胖
當然使用低角度拍攝讓腿部看起來比較長是一定要的,這時就會感嘆有翻轉螢幕的好
這顆鏡頭的對短對焦距離大概在20cm左右,拍攝人像時只要把人物放在比較中間的部分外加配合對方身高使用平視的角度去拍,半身照的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
對於廣角鏡散景就別強求了,根本上和大部分的現代鏡一樣有些二線性、有些洋蔥圈、有些口鏡蝕但又不至於太嚴重這樣。另外這顆鏡頭全開f2的時候畫質會稍軟一些,不過縮一些就不會了
在銳利度方面我覺得沒話說,特別是縮到f4之後中央畫質基本上和FE55相去不遠
雖然邊角部分應該是要縮到f6左右比較好,但其實已經非常堪用了
說真的下面這張1:1原圖中央部分還真的是可以數葉子呢
這個焦段對於拍景來說,最近用起來的心得大概是把主體放在中央然後使用低角度拍攝吧! 這樣廣角感會比較強烈一些,整體水平感也會比較不歪
如果不想把因為變形把大樓給拍歪,那就找和大樓一樣高的地方拍攝吧 (?
(結果只有中間是直的,旁邊的還是往內縮了)
不然就是在對角線讓線條本身變斜,這樣就沒有歪的問題了
當然身為一個適合生活隨拍用的鏡頭,拍攝食物是一定要的。20cm左右的對焦距離搭配25mm的廣視角,基本上在餐廳內拍攝食物無難度
我唯一遇過的問題大概就是在光源少的餐廳光線被鏡頭和相機遮住吧,特別是這顆鏡頭加上遮光罩有點大
當然由於對焦快速、輕與大光圈,在隨拍上也相當好用,這也是我當初買這顆鏡頭的目的
不過說真的以隨拍來說,我個人還是比較偏愛30-35mm左右的視角
其實一度想要出掉這顆換成Loxia 35mm F2,不過回顧了一下照片之後我想Batis 25還是瑕不掩瑜。而且焦段不同其實不太能比較,使用的思維應該也要不同才是
最後是夜拍部分
其實只要有了大光圈在夜拍的部分比較吃重的是相機,鏡頭所占的比重比較少一些
唯一比較值得提的大概就是星茫了吧! 可惜的是這顆鏡頭的星茫實在是不太好看,一整個看起來像是白色的海膽
結論上來說,Zeiss Batis 25mm F2是一顆畫質銳利、顏色柔和、對焦速度攜帶性都屬前段班的廣角鏡頭。如果你要找的是廣角鏡頭那這顆鏡頭肯定是最佳選擇之一,但如果像我一樣是需要隨拍使用的小廣角那可能就要習慣一下不同的視角和透視感,會有段陣痛期就是
(當然可能也只有我會認為25mm和30mm應該不會差太多吧XD,真的應該先借著變焦來試試的)
最後再放些實拍照吧
Flickr相簿: https://flic.kr/s/aHskyeuLok
過去開箱與心得:
M43超廣角視界,Kowa Prominar 8.5mm F2.8開箱與心得
M43最強,Panasonic Leica DG Nocticron 42.5mm F1.2 ASPH. “夜之冠”開箱與簡易評測
感謝你的開箱文,點出一些其他人沒提過的細節。我也是R3 加 55 1.8 外加16-35z4 . 考慮這隻主要是因爲16-35太重 而 55的近距拍食物太遠。 看來隨拍這隻是的確有價值除了變形的校正要小心。 你有用APSC 模式照過嗎?是不是會比較接近你的30mm 理想?
Albert
其實沒有XD 我幾乎都是在後製的時候裁切,如果是想要裁切的話拍攝的時候就會大概先預留些空間,R3超高畫素裁切真的很方便! 另外最近還是手癢入手了Loxia 35mm,到時候再分享一下心得XD
這支鏡頭的變形真的比我想像中 還要嚴重 LR 後期製作 後 邊位都不能用了 ….
是阿,不知道24GM會不會好一點 還是說24mm就是差不多這樣